李靖惠的記錄片兩則介紹


靖惠最近有影展 8/11.12在新竹市文化局的影像博物館,展出她近10年來的六部作品展,包括女性系列及社區系列。她邀請我寫其中社區系列的兩部片。以下是我交給她的作業。其實她不知道我比較喜歡寫她的女性系列,「家在何方」是我這幾年教「社區照顧」課程裡的必選片,裡面的對白我都快要可以背了。「阿嬤的戀歌」也常在課堂中討論。上一季在長榮社區讀書會裡,連播這兩部片,被社區的媽媽罵慘了,因為沒有通知她們要帶面紙進場,散場時每個人都花了臉…。
——————————————————————————————–
 

人生如戲、人生如夢我看森林之夢

 

每一個小學生大概都會認校長是很了不起的大人物。因為絕大部份小學生生活的最重要領域:「學校」裡校長是最大號的人物。

森林之夢記載了921地震之後南投縣鹿谷鄉內湖國小重建的一段艱辛過程。在這個過程裡,小學裡的最大號人物「校長」面對的是比他更大的台灣大學。記得三十年前我是台灣大學農學院一年級新生,上農業概論的第一節課裡我的老師很得意的告訴我們,我們台大(接收日本台北帝國大學)在台灣中部的農場加起來比一個台北市還要大。雖然讀的不是森林系,但當年的我們到了溪頭還是得意洋洋地自認為「這是我們的森林」。三十年後,我從森林之夢看到了我們遠從台北如何影響在地的村民以及他們的子女的生活。

森林之夢誠然不是只描述前後兩位校長的接力重建校園,其中居民的參與和孩子們的夢想更交織出這一部充滿笑淚的動人記錄。我看森林之夢有時候會有如在看好萊塢劇情片的錯覺,因為內湖國小重建過程的轉折以及其中人物性格被呈現得如此「戲劇化」。最後,小校長及小學生及山林裡的小人物們終於像戰勝巨人歌利亞的大衛一般完成了不可能的夢想,真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好萊塢電影或許被挑剔為「戲劇化」不真實,而森林之夢卻是真實發生在九二一地震之後的事情,其中導演無法在片中一一呈現的現實社會恐怕更是「戲劇化」而值得我們好奇探究。

 

 

———————————————————————————

窺見台灣社區營造的軌跡「社區夢厝邊情」

 

社區夢厝邊情影片的拍攝原是為了記錄文建會在1999年的921震災災後以社區營造的方法重建的過程。由於本片所拍攝的對象正好是我參與的團隊與協力的社區,也因為本片提供了許多思考討論的題材,它後來成為我最常用來做為上課教材的影片之一。

921地震為台灣中部地區所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是台灣歷史少有的經驗。整個台灣社會都在其中學習經驗記取教訓,或者展開邊做邊學的實驗。社區營造中心與社區的互動正是台灣從1994年開始的社區營造運動另一個新的實驗契機。導演李靖惠在這部「記錄片」中呈現了社區營造中心機制中的兩個主要角色:「專業輔導團隊/老師」跟「社區/營造員」。

觀眾可以在影片中看見來自彰投雲嘉921受災鄉鎮社區的營造員如何參考老師的指導在自己的社區中嘗試從不同的路徑「改善」自己的社區。另一方面,影片呈現的是各位老師以受訪者的角色對各個營造員及社區的努力提出分析與評論。

導演以較積極正面的基調看待這個計畫,同時不忘藉著營造員及老師們的敘述與分析對社區營造的施政構想及實踐困境提出問題。

參與社區營造者,不論是學者專家或是草根參與者,基本上是對社會抱著正面的期待,相信社區營造是使台灣社會變得更好的方法之一。從「社區夢厝邊情」這部影片的取名我們可以推想導演大約也是從正面的觀點來看待它。然而本片絕對不是我們所擔心的政令宣導片,它一方面肯定眾多參與社區營造者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則呈現給觀眾台灣鄉村基層社區的困境,一方面歡喜做另一方面也得迎接各種挑戰的到來。其中有年輕人如何在眾多長輩中取得信任與工作啟點,有女性如何在大家族中組織社區活動,也有社區如何在天災與土石流之後仍然在地紥根繼續努力,這一個個小故事展現了社會改良的企圖與偏鄉弱勢無力感之間的張力,也成為眾多關心台灣社會人士思辨的場域。因此這部影片成為我在學校教授社區發展課程很方便的引發討論的教材。

影片所呈現的社區營造中心各位老師的角色從2001年起至今都還是台灣各地社區培力輔導機制的基本模式。這一部影片的價值除了在於它呈現一個個有熱情有抱負的在地人士推動社區發展的酸甜苦辣之外,更在於它呈現了台灣社區總體營造施政實踐模式的一個重要轉捩點。本片是歷史的、專業的也是社區生活的,它可以帶給人在地生活的感動,也可以提供研究者探索台灣社區工作政策發展及專業作為最佳的材料。

如果你是富研究精神的觀眾,則在本片輔導老師及營造員兩個角色的背後的公部門(文建會)和地方權力結構(社區居民與領導者)如何影響主角們的演出也是一個值得邊看邊想的好題目。

 

 

發表留言